應朋友要求而纂寫這篇文章,旨在於提供小弟個人的經驗給大家參考;關於紅龍的幼龍挑選,一直存在許多的爭議性,或許這篇文章問世,即將引發不少口水戰爭,然而!誠如小弟前述所及,個人經驗,僅供各位參考,不需做為定論。
關於紅龍幼龍選擇,主要可以略分為二大部份,即色度與體型,在談論這二大部份之前,讓小弟粗淺的介紹目前人工繁殖紅龍的現況:
以往!我們對於紅龍的分類,其實並不複雜,一般僅分為紅龍,橘紅龍與黃金紅龍三大類別,而這幾大類別的紅龍,均統稱為一號紅龍。
以往所謂的紅龍,指的是血紅龍,所謂的血紅龍,其完全體幾乎無底色,成體從頭至尾,為全色系的型態(現在的說法為完全吃框),體色呈暗紅色,體色均勻一致,不含任何雜色於其中,然而這種龍魚,要發展到完全型態,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牠的發色模色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幼魚時期、亞成魚與成魚時期,色系的發展為黃至橘黃直至最後的成熟期之後,才會變成整隻暗紅色,牠的色層為二層結構,在幼魚時期,首先的基礎色系為黃色,而這個黃色的色層會一直持續到三歲以後,而且色帶很寛,鰓蓋上的色幾乎蓋滿全鰓,當魚隻進入亞成龍之後,這層基礎色會開始加重,變成橘黃或橘紅,一直持續至成熟,成熟的血紅龍,會在基礎色上再發出另外一層暗紅色層,蓋住原來的基礎色,血紅龍的蓋色方式是獨一僅有的,牠的鱗片沒有所謂的框線,而是從外而內,類似噴粉狀補色至填滿整個鱗片,而且隨著年齡增加,持續的擴大面積,乃至於最後變成幾乎全體通紅的型態,完全看不出來底色,血紅龍這條血系外觀上的另一特點;便是體型上的獨特性,牠的體型,均為鈍頭砲彈型,無一例外,所以,老一輩的玩家,常會簡單的說,鈍頭的紅龍,就是血紅龍,其實不然!鈍頭砲彈身的紅龍不一定是血紅龍,而血紅龍卻均為鈍頭砲彈身,辣椒系列的魚隻,也有鈍頭型態的,兩者主要的差異除了色系不同之外,最大的差異便是色帶的寬度,以及不同的發色模式,然血紅龍因為發色太慢,要完全美麗,甚至最長有十一年才發色的紀錄,再加上小時候黃黃的,並不討喜,早在十幾年前,便已退出人工繁殖紅龍的生產線外,或是與辣椒互交改良,現在幾乎看不到有繁殖血紅龍的魚場,以下有二隻血紅龍,為新加坡Arofanatics網站上所刊載的魚隻,借用圖片讓大家參考:
這隻血紅龍為N1wanRed公司所有,各位可以仔細看看他的鱗片,主色的色系為整片模式,在閃光燈的攝之下,仍不失其暗紅的血色,鱗片上有厚重的色層,幾乎快要全體透紅了,這就是標準的血紅龍型態,並具備鈍頭砲彈身的體型特點。

另外這隻血紅龍,年紀比較年輕,擁有者為馬來西亞,Tommy Lee先生,連結網址如下:
http://www.arofanatics.com/members/tommylee/mybr25now8yrs/
同樣在閃光燈的拍攝之下,各位可以發現這隻血紅龍已經開始蓋色並且持續拓展色寬,八歲的魚隻,但仍持續的展色當中,血紅龍是醜小鴨變天鵝的最佳實例,由這二張圖中,可以顯而易見其珍貴。並說明了真正的血紅龍,必需要以無比的耐心來培養。

而以往所謂的橘紅龍,指的是發色面積較小,底色較重的辣椒系列魚隻,此類魚隻,牠們跟血紅龍在外觀上的主要差異在於,牠們的底色與主色對比相當強烈,而優良的辣椒會展現出深邃的橘紅色系,並接近亮紅色,在底色上可概分為墨綠底、翠綠底與青綠底,並以底色與主色的對比程度再區分為細框、粗框與部份吃框型態,通常底色愈重的(墨綠底),因為底色深重之故,主色不容易內吃,而形成細框或中框型態,底色愈淺色的,則容易吃粗框及大框,這種差異其實從小就看得出來了,容後小弟再詳述之!
辣椒系列的魚隻,他們的發色模式,亦分為三階段,幼魚、亞成魚與成魚,然而辣椒因為發色模式與面積的不同,卻又可區分為綠皮型辣椒與綠背型辣椒,雖同屬於辣椒系列魚隻,但二者之間的發色色系卻有差異。
以往有謂蹺頭拱背的魚隻是辣椒的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辣椒的定義在於其顏色,以綠底橘紅主色者稱之,與體型其根本毫無關連,辣椒系的魚隻中亦不乏有鈍頭砲彈身的系列,然體型確以蹺頭拱背佔大宗,但萬不可以體型慨括而論。
所謂的綠皮辣椒,指的是每片帶有底色的鱗片上均有主色者,我們稱為綠皮辣椒,大部份的綠皮辣椒幼龍一開始發出的基礎色以黃色開始居多,牠們的發色階段模式,幾乎與血紅龍相同,由黃至橘再至橘紅,也會有二層色層,但牠們發展至橘紅的階段,要比血紅龍發展至暗紅的階段來的快多了,且幾乎只要血紅龍展現真正美麗時間的一半,有些綠皮種系,甚至可以基礎色開始後不久就達到橘紅,提高了不少觀賞價值。綠皮辣椒的魚隻從小到大,在後三鰭上會有類似撲綠粉的模式,就像是在紅色上面用淡綠色的噴漆噴塗上薄薄的一層。
這二隻為典型的墨綠底,細框型態的綠皮辣椒:


這隻則為翠綠底粗框型態(部份吃框)的綠皮辣椒:


辣椒紅龍的另一型態:綠背型辣椒,則有些差異,綠背型辣椒他的主要色系分佈,以側邊發色為主,他的發色不會跨過背部,背部僅呈現底色,這類型的魚隻,統稱為綠背型辣椒,綠背型辣椒的發色模式,以橘或橘紅開始,牠是包含血紅龍在內基礎發色較重的魚隻,這類魚隻也因此較受歡迎。綠背型辣椒他的後三鰭跟血紅龍一樣,均為暗紅色不透光,不會如綠皮辣椒般有噴綠粉反應。


背部特寫-相片取自PT. Daristo Cenerlang魚場之宣傳相片:

談完了紅龍,那麼再來談談黃金紅龍吧!一般人對於黃金紅龍的看法,在認知上,很多人會認為所謂的黃金紅龍與菜頭龍是劃上等號的產物,認為其不具任何觀賞價值,而真正的黃金紅龍以往曾是獨立品系的產物,在經過人工混雜之後,要取得純正的黃金紅龍,幾乎比得到一隻正紅的血紅龍還要困難,牠算是人類利益掛帥下的犠牲品,因為人類的不重視,拿他與其他的紅龍雜交,導致黃金紅龍幾近滅絕,黃金紅龍的特色,說穿了,就是一隻不會紅,而展色鮮黃乃至成熟後如黃金稻穗般色彩的龍魚,牠同時屬於大型紅龍的一支血系,小弟有幸於新加坡網站上取得玩家所擁有的魚隻相片,不然真的會以為這條血系己經完蛋了,黃金紅龍除了全身黃之外,他的後三鰭會類似綠皮辣椒般,有撲色現象,但不同的是,他撲的是鮮黃色澤,在鱗片表現上,為鈍頭,圓鱗的大型龍魚表現模式,這種體型的演化,跟牠的獵食習性習習相關,黃金紅龍生活在較寬廣深邃的流域之中,牠們靠速度追食魚隻,因此才有這樣的型態。



介紹了主要的一號龍魚之後,我們再來談談現今幼魚的選擇方法,並根據以上的各種龍種特徴,如何於十五公分左右,挑選出自已心中所屬的紅龍,幼龍的選擇上,首先得先確定魚隻的種系,以現在而言,這並不容易,但還是可大約得個端倪。
一、體色決定種系:
幼小的紅龍體色,可以讓我們先確定他的偏向種系,體色的觀察方式,有幾個局部重點,即唇、鰭、鰓蓋與鱗片反光度:
唇:血紅龍與辣椒紅龍二者的唇色以近赤紅色為佳,黃金紅龍,則為橘黃色系。
血紅龍暗紅色的唇:

綠背型辣椒暗紅色的唇:

綠皮辣椒橘紅色的唇:

黃金紅龍橘黃色的唇:

鰭:血紅龍與綠背型辣椒紅龍鰭色為赤紅,前鰭骨帶赤黑者為佳,綠皮辣椒除前者條件外,後三鰭紅鰭上會有噴綠反應,黃金紅龍則為橘紅色,後三鰭有噴黃反應。
血紅龍暗紅不透光的鰭色:

綠背型辣椒暗紅不透光的鰭色:

綠皮辣椒的鰭上有噴綠的現象:

黃金紅龍鰭上則噴黃:

鰓蓋:一般不論何種紅龍,小魚的發色一開始是從軟鰓與硬鰓之間與A字縫後端右斜線處開始,這個我們稱為基礎色,每種魚隻的基礎色不同,基礎色最重者,以綠背型辣椒為首,小魚一開始就是橘色系,少數綠皮辣椒亦為橘色系,其餘均為黃色開始。而這個基礎色,依魚種的差異不同,基礎色保留時間約為一至三年之間,第二次發色後才會改變。
綠皮辣椒的基礎色:

綠背型辣椒的基礎色:

鱗片反光度:鱗片的反光度直接影響的是發色的寛度,在光線下的反射情況,可以從相片中很清楚的看到,鱗片經由光線所反出來的框架,這個框架是未來主色發色的地方,理論上,細框,中框,粗框的定義,小弟個人的定義為,佔整個鱗片面積的1/5以內者,為細框,佔1/3為中框,佔1/2以上者為粗框,這是小弟對框架的定義,但並不能採為標準,因為關於框架的定義,從未有人提出過。

這張在光線下的反應,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這隻魚雖然帶的是粗框,但是框架並不明顯,而且鱗片的色系是前後一致的,這樣的表現方式,會使得魚隻在發色時,主色最後會吃滿整片鱗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