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 微型寄生蟲篇》
-----------------------------------------------------------------------------------------------
白點病 (Ich/White spot disease)
病因:白點病的爆發通常都是在
加入新魚、受到
環境壓力、
水質不良、或突然的
溫度改變而引起處於潛伏狀態中的白點蟲變得再度活躍起來。白點蟲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s) 是一種單細胞的纖毛原生蟲,成熟的白點蟲會製造一些可以在水中生存多週的繁殖胞子,等待在遇到合適的寄宿體 (魚類) 時便會迅速地在缸中大量繁殖白點幼蟲。當魚隻在受到白點幼蟲感染後,幼魚會附在魚隻的表皮大約一星期直到成熟,成熟的原蟲會離開寄宿體並立即製造繁殖胞子,經過大約 20 小時的分裂後,過千隻白點幼蟲便會破囊而出,重新的黏附在寄宿體身上來完成整個繁殖週期 (7-10天)。受感染的魚隻若是死亡的話,白點蟲會立即離開其身體,找尋新的寄宿體來重新開始整個繁殖過程。
病徵:初期的感染在魚隻身上是沒有任何明顯的白點,但魚隻可能會
不斷地在物件上擦身。當發現魚隻受到白點感染的時候,一般都是會先
在魚鰭或是尾部出現微細的白色細點,若未能即時醫治的話,便會逐漸在身體其他部位擴散。在病況嚴重時,
魚隻身上會佈滿白點,更甚者會出現第二期的真菌感染,令魚隻身上出現像棉花似的絨毛。
預防方法:突然的水溫變化是引致白點病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若將
水溫維持在穩定的度數,便可以大大減低病發機會。新購買的魚隻最好先
隔離及觀察 2-3 週,在確定沒有染病後才加入缸內。
治療方法:由於白點蟲的胞子對藥物是有高度的抵抗力,在初期的病發可能會比較難醫治,但如果魚隻是能夠接受高溫的話,把
水溫提高至 28°C-30°C 可有助加速白點蟲的繁殖週期,從而將其幼蟲用藥物殺死。含有
福美林 (formalin) 及
孔雀石綠 (Malachite green) 的藥物會有效地殺死白點蟲,但治療週期應要在 10 天或以上,直到所有在魚隻身上的白點全部消失並確保不會復發為止。

左圖:在顯微鏡下的白點蟲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s)
右圖:受到白點蟲感染的魚隻 (中期染病)
-----------------------------------------------------------------------------------------------
皮吸蟲及鰓吸蟲 (Skin and Gill flukes)
病因:有許多熱帶魚的身上往往都會隨身附著少量的皮吸蟲
(Skin flukes) 及鰓吸蟲
(Gill flukes),但魚隻在健康的狀況下是
不會病發的。若果
飼養環境過份擠迫或是魚隻受到了
壓力的話,潛伏在身上的寄生蟲便會大量繁殖,影響魚隻的健康。在魚隻皮膚上的皮吸蟲是不太活躍的,所以除非是在高度密集的飼養環境下,一般來說皮吸蟲是
不會迅速地在魚隻之間互相傳染。相反,鰓吸蟲在繁殖時會產下蟲卵,幼蟲能夠在水中自由地活動,所以鰓吸蟲是會在短時間內在缸中四處散播。
病徵:這兩種寄生蟲只可以在利用顯微鏡的情況下才能看見,但如果魚隻是受到了感染的話,是可以從外表及行為中察覺到。早期病徵包括有:
魚鰭摺合、
擦身、
無精神、及
呼吸急速。嚴重的話身上會有可能出現
發炎紅班、
皮膚潰爛、在鰓部出現
厚黏膜、更甚者會發生
出血情況。
預防方法::健康的魚隻是不易受到皮吸蟲及鰓吸蟲的感染,預防此病的最好方法是減低魚隻數量的密度以便舒緩魚隻的壓力,從而提高其免疫力。新購買的魚隻最好先
隔離及觀察 2-3 週,在確定沒有染病後才加入缸內。
治療方法:使用含有吡喹酮
(Praziquantel)、三氯仿
(Trichlorphon)、或是
Waterlife 牌子的「
Sterazin」來醫治。染病嚴重的魚隻應先隔離再下藥醫治,原缸亦要在用藥前先換水。


左圖:在電子顯微鏡下的鰓吸蟲 (Gill flukes)
中圖:受到鰓吸蟲感染的魚鰓
右圖:Waterlife 牌的 Sterazin
-----------------------------------------------------------------------------------------------
黏液症 (Slime disease)
病因:黏液症的引起是因為魚隻受到一些
體內原蟲 (Protozoans) ─
漂游口絲蟲 (Costia necatrix) 、
斜管蟲 (Chilodonella)、及
車輪蟲 (Trichodina) 的感染。這些體內原蟲會依附著魚隻的皮膚,
慢慢把周圍的細胞吃掉。在擠迫的環境下生活的魚隻是最常患上黏液症,另外亦會因為新魚或水草的加入而將附隨的寄生蟲迅速在缸內繁殖擴散。


左圖:在顯微鏡下的漂游口絲蟲 (Costia)
中圖:在顯微鏡下的斜管蟲 (Chilodonella)
右圖:在電子顯微鏡下的斜管蟲車輪蟲 (Trichodina)
病徵:體內原蟲會寄居在受感染魚隻的
鰓部,使其呼吸困難而需要把頭部向上浮在水面。
早期病徵包括有:
擦身、
魚鰭摺合、及
泳姿歪曲,情況轉壞時魚隻的身體會開始出現一片片
灰白色的區塊 (侵食皮膚細胞時所造成) 直至整個魚身變成一片白色的膜為止。在嚴重情況時,魚隻會在皮膚上生產大量的
黏液狀分泌物,被體內原蟲吃掉的部份更會因此而
出血,傷口亦會受到真菌或細菌感染。
預防方法:健康的魚隻是不易受到錨蟲及鰓吸蟲的感染,預防此病的最好方法是減低魚隻數量的密度以便舒緩魚隻的壓力,從而提高其免疫力。在加入新魚或水草前,先用
甲基藍 (Methylene blue) 來進行殺菌可有助減低魚隻受感染的機會。
治療方法:使用含有
啶黃素 (黃粉) (Acriflavine) 是最有效的治療藥物,亦可與甲基藍一起使用。

左圖:受到體內原蟲感染的七彩神仙,魚身出血潰爛
右圖:因黏液症而死亡的七彩神仙
-----------------------------------------------------------------------------------------------
六鞭毛蟲引起的頭洞病 (Hole-in-the-head disease)
病因:因寄生蟲而引起的頭洞病主要是由於缸內的
水質不潔淨,或魚隻
吃下了含有六鞭毛蟲(Hexamita) 蟲卵/幼蟲的生餌。此寄生蟲會先在受感染魚隻的腸道內繁殖,之後會擴散到膽囊、內腹、脾臟、及腎臟。到最後在魚隻的頭部便會出現頭洞病病徵。六鞭毛蟲的主要攻擊目標包括有:
七彩神仙、
地圖 (豬仔魚)、及其他
常食生餌的慈鯛。另外,
營養不良及受到
壓力亦是會引起頭洞病的另外兩個主要病因,詳情請參閱
《常見疾病 – 生活篇》。


左圖:正常的豬仔魚頭部 - 佈滿微細的感官小孔 (Sensory pits)
中圖:顯微鏡下的六鞭毛蟲放大圖
右圖:顯微鏡下的六鞭毛蟲群
病徵:在正常的情況下,有很多慈鯛的頭部近鼻孔位置都會有微細的
感官小孔 (Sensory pits) (此現象在七彩神仙及豬仔魚是特別明顯),但當魚隻受到了六鞭毛蟲感染後,初期患病的時候,這些小孔會慢慢的變大
(潰爛) 並會慢慢向身體其他部份擴散開去,傷口會佈滿只能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六鞭毛幼蟲。若是水質不佳的話傷口更會
出血並受到真菌感染。情況轉壞時,魚隻會因拒絕進食而變得日漸消瘦,若仍然未有作出適當治療的話,魚隻最後便會因營養不良或呼吸困難而死亡。
預防方法:飼養者日常應要儘量減少對魚隻造成壓力,避免過度密集飼養,保持水質乾淨,餵飼
來源可靠的生餌,及提供均衡的飲食。
治療方法:因六鞭毛蟲引起的頭洞病在早期時可以使用含有
甲硝唑(metronidazole),或可以在水族店購買
Waterlife 牌子的 「Octozin」 藥水或藥丸,跟隨說明書的使用份量下藥。若魚隻出現第二期
真菌感染的話,可以使用含有
Maracyn、
Kanacyn、及
Furan 的抗生素來醫治。至於後期的頭洞病,可治癒的機會十分微弱。


左圖:受到六鞭毛蟲感染的豬仔魚,頭部出現洞狀型的潰爛
中圖:受到六鞭毛蟲感染的非洲馬湖慈鯛
右圖:Waterlife 牌子的 「Octozin」藥丸
p.s. 所有圖片均轉自外國網站